南韓企業推行反加班運動,強制要求員工在正常的時間下班。
下午臨近六時,部門內的廣播系統傳來阿頭的聲線,溫馨地提示著辦公室內的男男女女早點回家,請離開公司享用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,還推介一些不俗的場所可與身邊人共度。六時正,中央系統向各員工發出「切斷網絡警告」,快把手頭上的文件資料儲存備份。六時過半,人事部職員巡查餘下的部門,看看還有沒有依在埋首工作的同事。這些行政策略,令人聯想得到一位慈祥又帶點佛相的老上司,經歷過家破人亡的淒楚,因為事業而妻離子散,因為工作而缺席年老母親的喪禮,曾經滄海的他把這些痛苦用血肉刻在心頭,並希望這場孽止於自己,員工不要重蹈他的覆轍。
在很多地方,特別在南亞地區,加班是僱主和僱員那一份白紙黑字的合約以外的一項不明文規定,規則也許沒有列明,也不在百餘條條款之內,但當你提起筆,完成簽署的瞬間,你可能還未意識,卻已默許接受了往後加班的命運。
難得南韓引進如此北歐式的做法,不失為一個脫亞入歐的開始。有太多的研究報告,僱員的工作效率未必和他們逗留公司的時間成正比數。僱員有私人的生活,先安內而後攘外,把家庭、婚姻、子女的「內部事務」處理妥當,那麼員工就能無後顧之憂地在事業上闖蕩幹勁一番;而且有能力把個人事務管理得宜,這些種種關係又何嘗不是一個小社會的影像投射,連緊貼自身的事情也未得盡善,工作的能力亦有限。
回想遠東小港,又能否推廣得到這項反加班運動呢?請不要抱太大的期望,橘越淮而枳,在其他地方能成功的政策,過了一個地域界線後是會改變的。這除了是環境與位置的物理差異,還有該地方的歷史、文化和人民質素的不同,因為這裡是靠著一眾「多勞多得,星期一至星期七」、「獅子山下」等精神打拚出來的繁榮景象,背後都有一個穿膠花、製衣廠和手打魚旦的辛酸故事。而這些鼓舞人心的傳奇,是集合多少前線工人加班超時所流下的汗水才能滿足廠家的需求,對工作環境和安全的不追求,對加班超時的迎合,主動把自身看作機械死物。因此此運動一旦進入小港,僱主會把它改變成縮減開支的方法,僱員換個方式加班,把工作統統帶回家中。
生於亞洲的悲哀,或者就是這裡的人的基因之中,都藏著自我貶抑的犯賤。當生活只求有三餐一宿,當工作只為金錢,在這樣的一個地方,是永遠推行不了反加班運動的。快快把飯餸塞入嘴裡吧,今晚還要加班。
傑克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